近20年职业网坛发展概况(一)

阅读数2124| 2020-01-07 10:19| 体育故事

        纵观过去20余年,世界网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了解网球这20余年来在技术和战术上的发展与变革,对提高网球技战术,加深对网球的理解都大有裨益。如果只是粗浅地看,你可能会认为20世纪90年代男子网坛的标志是大力发球,21世纪10年代则是远离球网的底线时代,但实际上远比这些要复杂得多。技术和场地的变革,球拍与球线科技的提升,都意味着网球运动与之前大不相同。今天,我们来看1990-2000年职业网坛的概况。

 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前十名选手的技战术风格来看,打法呈现出多元化现象,底线型选手和防守(反击)型选手特点鲜明。而全场型选手更趋向于使用网前进攻型打法。如1994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,桑普拉斯和伊万尼塞维奇的对决几乎没有回合,发球速度保持在200-220km/h。为此,国际网联试图减慢球速以增加观赏性。1995年,温布尔登使用了混合草种,球速大大降低,此期间澳网公开赛使用了rebound ACE材料,球速不仅变慢,弹跳也变得更高,这种1988年推出的材料对底线型选手是非常有利。

(阿加西夺得1995年澳网男单冠军)

20世纪90年代的红土赛场基本被欧洲选手和南美选手所主宰,除了两位美国选手阿加西和考瑞尔获得过法网冠军,其他冠军都被南美和欧洲选手包揽。那时候网前进攻型打法的选手几乎没有机会染指法网冠军,甚至决赛。桑普拉斯在快速场地如鱼得水,而在法网的最好成绩是四强,一众发球上网大师如贝克尔、拉夫特也是如此。此外,当时法网用球比现在的稍重。

(巴西选手库尔滕获得1997年法网男单冠军)

 温布尔登则正好相反,发球上网型打法在这里呼风唤雨,10年间仅仅只有三位底线型选手进入过决赛。底线大师阿加西在1992年五盘战胜了“发球机器”伊万尼塞维奇,考瑞尔1993年输给了桑普拉斯,华盛顿1996年输给了克拉吉塞克。全场型选手皮奥林在1997年进入决赛,还是不敌桑普拉斯。桑普拉斯在10年间获得了7个温网冠军,另外的冠军得主则是网前进攻型选手埃德伯格、施蒂希、克拉吉塞克。

(1998年温网男单决赛,桑普拉斯战胜伊万尼塞维奇)

(1999年,桑普拉斯卫冕温网,第二次完成三连冠)

 美国网球公开赛是最能有效衡量选手综合水平的一项赛事,各种打法的选手在这里都能发挥其威力,所以说只有最出色的选手才能赢得美网的冠军(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)。此项赛事通常是被进攻型选手主宰,桑普拉斯夺得了4次冠军,阿加西、埃德伯格和拉夫特各获得两次冠军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,进攻型选手在温网和美网优势明显,而法网则是底线型选手的天下。

(1995年美网男单决赛,桑普拉斯发出冠军点ACE)

(1998年美网决赛,拉夫特击败菲利普西斯)

 20世纪90年代统治女子网坛前五年的是格拉芙和塞莱斯,1997-1999年是辛吉斯。1997年后,大力击球型选手开始出现在女子网球比赛中。例如:威廉姆斯姐妹、达文波特等。辛吉斯这样的技术型选手之后很难再称为领军人物。随着女子网坛出现了时速高达200公里的发球,力量和速度迅速成为女子网坛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。

 此外,20世纪90年代球拍和球线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90年代末,顶尖选手使用的球拍和球线已经和过去出现了很大的不同,球拍的韧性变得更好,球线的性能更加突出。总之,20世纪90年代仍旧属于“发球上网时代”,这10年间出现了众多发球技术出色的选手,包括桑普拉斯、菲利普西斯、鲁塞德斯基、克拉吉塞克、施蒂希、贝克尔和伊万尼塞维奇等。这些选手都具备切削和上旋发球的能力,非常善于发球后上网的战术。尤其是平分区用切削大角度发球,把对手拉出场外,是这些选手常用的战术。他们的二发同样威力十足,经常出现直接得分。那时他们的发球技术几乎是无懈可击,这样的情况到了2000年之后出现了一些变化。

扫一扫,随时看干货
PK体育公众号